阴阳是不是迷
一说起阴阳,有的人就会联想到旧社会专看坟地风水的“阴阳先生”,或者联想到在城隍庙给人看相、测字、卜卦的“算命先生”,甚至会联想到满口阴阳套话、装神弄鬼的“端公”、“巫婆”。于是,在一些人的心目中,阴阳似乎成了封建迷信的同义语;中医的“阴阳学说”也被看成故弄玄虚的玄学了。
其实,这完全是一种误解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阴阳二字是经常使用的。拿地面来说,有的地方阴湿,有的地方向阳;拿天气来说,有细雨绵绵的阴雨天,有晴空万里的艳阳天;拿日历来说,农历称为阴历,公历称为阳历……。在现代科学中,阴阳二字也是经常使用的。在物理学中的电极有阴极、阳极之分;在化学中的离子中有阴离子、阳离子之别;在医学中,检查身体要区分阴性体征、阳性体征,出化验报告则有阴性结果、阳性结果……。
由此可见,阴阳作为相对的概念,用来区分事物的属性,无论在日常生活中,或者在现代科学中,都是屡见不鲜的,怎么能把阴阳和迷信混为一谈呢?阴阳学说,原来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。早在殷周时期,已具雏形,到了诸子蜂起、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,日益成熟。阴阳学说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,而且深入到医学领域,成为中医独特理论的重要内容,几乎渗透到中医学的每一部分。
从人体的组织结构来说,上部属阳,下部属阴;外侧属阳,内侧属阴;体表属阳,内脏属阴。每一内脏,又有阴阳之分,如心有心阴、心阳,肾有肾阴、肾阳。从疾病的诊断治疗来说,诊断任何疾病,都要区别阴阳,或者属于阴性病证,或者属于阳性病证;治疗任何疾病,都在于调整阴阳,恢复相对平衡。例如,人体的“阴”不足,人体的“阳”就会相对旺盛,因而形成阴虚阳亢的病理状态,出现头昏胀痛、面红眼赤、烦躁失眠、口干舌燥等症状(可见于某些高血压病人)。治疗的办法,就是滋阴潜阳:把不足的“阴”补起来,把过亢的“阳”平下去,扭转阴阳失调的状态,使阴阳重新归于平衡。
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生理病理,指导诊断治疗,内容充实、具体而富于变化。它既不神秘,也不玄妙,但却显示出从宏观,整体的角度来说明各种医学问题的特点,所以被称为独特的医学理论。
中医科 王进